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
高风华
南京大学体育部 2100931 问题的提出
主体是针对客体而言的,它指的是关系中的主动者、发出者、作用者、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坚持主体取向,即是要以主体自身为目标,发挥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里所探讨的主体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时也包括学校。2 研究方法
专家访谈,查阅材料,运用教育学对该课题进行研讨。3 结果与分析
课程与教学长期以来成为两个分离的领域,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方向或目标,是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好的。在面对全国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校课程设置的主动权很小。在“以田径为主的,以体操为辅”体育课程设置下,每个学校体育教学就是田径、体操。后来,球类课程、传统的武术课程被逐步补充到体育教学指导纲要里,各校才纷纷开始增设这些课程。教学作为师生教与学的过程,要求忠实而有效地实施课程计划,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作为实施课程计划的学校教学主体,虽然全国课程与教学设置是一样的,但其效果是不会一样的。
从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看,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未来服务。
从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学生主体看,所学的内容没有基于学生个人的需要、兴趣、经验,理解等特点,造成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对于有些学生来讲,由于身体素质水平高,对体育课程无须加以努力,就可以拿到好成绩;而对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讲,即使努力也很难在评价中体现这种学习成效,所以,缺乏学习动力。对体育课程的期待,每一个学生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是为了调剂身心状态,高效率的学习、工作;有些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水平;有些是为了健美的需要,减肥的需要;有些是为了在体育运动中吸取健康的精神。体育课程没有考虑到教学中需要兼顾这些因素,因此,造成了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分离现象。
现代教育则以“解放兴趣”为特征。“解放兴趣”指向的是主体自身,在重视人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课程与教学的二元论正在逐渐被克服,教学被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课程与教学在尊重主体发展的基础上整合起来。在这样的世界性教育潮流下,体育课程与教学如何符合主体性,也面临对这种教育理念的理解与实践。
4 结论与建议
4.1.1 现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主体取向的表现从体育课程的目标、计划到教学过程应以主体的价值为基本取向的。将主体的价值作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就会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为出发点,借助体育课程中的内容练习,使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动作技能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借助体育课程的诱导,使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意志、情感、能力,乃至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教学主体的教师就应根据需要发挥自己的特长。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是主体在体育过程获得的,因此,体育课程与教学不能脱离主体和他所参与的体育过程。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使教师了解到自己的义务、工作的责任心、学生的需要,以及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水平才能胜任工作;使学生获得对体育新的认知、了解自己发展的需要、及积极配合进行自我完善的必要。如磨炼意志的过程教师是通过让学生身体的活动、产生生理的极限反映、指导他们进行心理调节忍耐极限反映,使其即使伴随呼吸困难、体力不支等一系列的不适反映也能坚持到底。
体育课程与教学需要在多层次进行,使之符合主体健康取向。进行体育运动,对身体的生理机能产生了影响,它会趋向于健康;身体素质水平高,跑、跳、投的运动能力强,会趋向于健康;当人通过操作,进行合理的身体运动时,心理会在其诱导下,摆脱束缚,进入符合自然心理状态,会趋向于健康。
4.1.2 体育课程与教学取向——注重主体健康发展
体育课程与教学是以健康为取向的。健康教育的提出,体现了体育教育价值观在课程和教学领域的目标化。健康教育作为体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它淡化了统一的、具体模式和教学内容,将教学主动权倾向了体育教师和学生。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能够自主地从事课程创造,能够有空间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彼此交往的过程中,达到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自由与解放,真正成为体育教育的主体。具体有以下几层含义:
(1)体育课程与教学指向于人的完善,体弱的人想健壮,肥胖的人想减体重,缺少运动的人想获得一种调剂运动。运动强度、运动所持续的时间是多少,才能对人产生应有的效果,虽然有共同的规律,但每个人的负荷情况有是有所区别的。这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
(2)体育课程与教学应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发挥和发展,开设一些体育选项课和选修课,让学生通过兴趣进入自身发展的过程。例如有了对武术的学习的兴趣,就便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3)体育课程与教学促使人德性、心智和身体全面发展,即第一帮助学生获得健全的身心,根据内外环境使自己调节到和谐状态;第二帮助学生通过掌握体育的基本的技能和方法,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应对生活、工作、学习。第三帮助学生进行角色的定位,在不同情境中能够恰如其分。第四建立协作精神,一次成功的射门,是集体的配合,当进入一个团体,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自我应主动地协作,才能产生和谐,才能将所在的环境变成良好的土壤,使自己得到进步和成长。第五帮助学生认识人是社会之人,人的情感左右着人的工作效率,应把握和驾驭情绪,使之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4.1.3 体育课程与教学设置——尊重主体需要和选择
尊重学生的需要可表现在开设选修课和选项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上篮球、排球、足球、艺术体操、武术等课程。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根据他的内在需要来的,而他的内在的需要又是以他价值观来衡定的,我们不妨称之为最优价值趋向。当代大学生的需要趋向,可以从南京大学学生选课的情况略见一斑。根据学生喜欢的程度排列为:男生足球最多,乒乓球其次、排球、篮球、武术;女生韵律体操最多,乒乓球,排球、武术、篮球;田径课很少有学生问津。
尊重学生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可以达到良好效果,如一个人要想学习武术的防身技术,那他在学习动作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动作的枯燥,或害怕持续的操练会流汗、会疲劳。也就是说,虽然学习有困难但一旦成为他的需要,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由于内在驱动具有自己直接需要的学习,他会保持着高度地学习注意。即使有与当前的活动不相符合的心理定势,他也会去调节。
课程和教学的设置需要根据学生选课的情况来随机调整。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选课呢?从学生的价值观看,一般来讲,年轻男性偏重于强、健、力的课程;女性偏重于美、健、柔的课程。还有一些潜在的互动因素会影响学生的选课人数,一是校际的比赛,二是良好的场馆设施。校际的比赛促进了人与人的互动效验;良好的场馆也即更多的室内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场地,可能会增加互动的氛围和效果,进而影响学生选修体育的情况。
在课程和教学设置上,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年龄的特点,对于学生的选择项目影响很大。年龄在22岁以上的研究生,他们的选择动机就与他们的身体状况有关系。选择气功、太极、拳术的占了一半,他们中的大部分表示身体状况不好,想通过体育学习,达到改善。事实表明,许多的人的对于体育的需要,是与他当前的全方位的发展状态有关。
4.2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多样化、个性化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追求共同、统一和均衡发展的原则,提供每位学生相同的体育学习内容,在体育内容上注重学生必须拥有共同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技术。这种“千校一盘棋,人人都一色”的教育理念,不仅给体育教育很大的牵制性,而且给体育发展带来了误区。体育仅是狭隘地作为发展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手段。要改变这一些不利于体育课程与教学开发的现状,就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师资的整体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使体育课程与教学多样化、个性化。这种主体取向表现在:
(1)尊重地区文化。各地体育文化习俗不尽相同,以及对人才的培养的规格有不同的要求,造成了体育课程的地区差异。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将其文化与体育结合,形成了他们特有的体育活动形式,如赛龙舟、跳芦笙等,被当地的人们所认同。如果体育课程围绕其文化,保持地区个性,就会与当地的习俗相吻合,与社区要求相一致,进而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发展。
(2)照顾学生的地区差异。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缓解学生地区差异带来的矛盾,不同地区学生由于所受整体文化的熏陶,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价值认知、需要,乃至体育的基础。这种差异对学校的体育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针对性,能照顾到地区的特殊需要。
(3)利用课程环境资源
在清水秀的边远山区,虽然他们没有良好的现代化体育设施,但但他们可以利用自然山水,开展各种形式登山和水上运动;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学校的体育设施齐全,可以开设人们时尚的体育项目,以满足休闲的心理,如保龄球、网球、高尔球等。
(4)发挥师生的个性作用。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体育校本课程根据教师的擅长开设课程,可以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学生兴趣爱好是有区别的,体育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进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5)改进原有课程。在已获得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对课程加以新的发展和创新,使课程更加适应学生的需要,如将球改成软体排球,不仅击球所承受的球的作用力变小,没有了学习的畏惧心理;而且由于球的运行速度的减慢,技术易掌握,增加了游戏性,又不失运动的竞技性。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体育教学思想,自主地进行适应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体育课程开发策略,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体育课程实施方法。体育校本课程可以做到充分尊重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本校的体育课程特色。根据学校进行体育课程开发,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比较容易调整各种教学因素,完善体育教育的过程。
5 主要参考文献
5.1 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原作者:高风华
来 源:南京大学体育部
共有1194位读者阅读过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