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新 课 程: 你 了 解 吗

[日期:2003-10-22] 来源:中学体育网  作者: [字体: ]
新 课 程: 你 了 解 吗
  2003-5-21  中学体育网



新课程是指国家从2000年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新课程的改革遵照“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进行,本文就新课程的有关情况作以简要的介绍。</P><P>
一、新课程的内容</P><P>
  课程是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P><P>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P><P>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具有民主和法制的精神;形成初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乐于创新、勤于动手,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身心健康、体质强壮,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P><P>  (二)新课程的结构</P><P>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P><P>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中高年级开设: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P><P>  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相结合。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倡导选择综合课程。</P><P>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积极开设技术类课程。</P><P>  (三)新课程的管理</P><P>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的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P><P>  国家课程(比例为80%)是由教育部制订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出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 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P><P>  地方课程(比例为15%)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区实际,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开发适合当地需要的地方课程,并报教育部备案。</P><P>  学校课程(比例为5%)是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的适合本校的课程(也可称之为校本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P><P>  (四)新课程的评价</P><P>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P><P>  建立促进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P><P>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的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分析行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P><P>
二、新课程的特点</P><P>
  (一)课程体系涵盖面大</P><P>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P><P>  (二)改革目标明确</P><P>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P><P>  (三)增加了新的内容</P><P>  新的课程体系增加了新的内容,一是增加了学校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并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二是增加了综合活动课程,并且作为必修课,其中“研究性学习”是前所未有的。三是增加了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学习工具。</P><P>  (四)课程资源的重新组合</P><P>  新的课程体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重新组合,新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传统、学校内部的教学设施的充分利用、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学生已有知识的激发运用,地方和社区广泛的社会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传统、传统和现代信息资源以及全球化问题等。</P><P>  (五)课程评价的改革</P><P>  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P><P>  (六)突出教师参与改革的主体作用</P><P>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没有教师参加的课程改革是不会成功的。 </P><P>  (七)课程管理的改革</P><P>  从管理方式看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自上而下的计划管理模式,还有一类是自下而上的市场管理模式。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体制,这次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体制。</P><P>
三、学校课程的开发</P><P>
  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实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合理开发好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特点是:从权力上说由学校自主决定;从主体上说由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从过程上说由师生共同探究;从机制上说由师生合作共享。</P><P>  (一)学校课程的的意义</P><P>  学校课程的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体现在: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能够能促进教师的不断提高;有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能促进学校教育的民主化</P><P>  (二)学校课程的设计</P><P>  学校课程的设计过程为:</P><P>  1、提出议案。议案的提出可以是校长、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等。</P><P>  2、集体审议。学校要成立组织,有教师代表、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参加,对提出的议案进行审议。</P><P>  3、需求评估。对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论证,据学生、学校、周边社会发展的需要。</P><P>  4、资源分析。论证学校的可能性,包括教育技术、教师资源等。</P><P>  5、编制方案。在论证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人员编制具体课程方案——《学校课程纲要》。《学校课程纲要》的内容有:(1)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开发教师、课程类型、课时、日期。(2)具体内容:课程目标(采用陈述格式,以4——6点为宜,要全面而具体)、课程内容(包括知识与活动、选择与组织等)、课程实施(包括学习方式与活动安排,资源的利用等)、课程评价(评价尽量多元化,以过程评价为主,过程占60——80%,结果占20——40%)。(3)所需条件: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条件,要一一列出。</P><P>  (三)学校课程的管理</P><P>  学校课程的管理有以下步骤:</P><P>  1、建立学校课程委员会(必须有教师、学生及其学生家长的代表)</P><P>  2、制定《学年课程实施方案》,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P><P>  3、依据《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开发校本课程</P><P>  4、向上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校本课程开发方案》</P><P>  5、审议教师申报的《课程方案》</P><P>  6、选择经过审定(查)的教材</P><P>  7、评估学校课程的质量,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的结果</P><P>  需要注意的是:学校课程的实施,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其次要充分发挥本校的资源帮助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学校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体现创新精神。</P><P>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P><P>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稿)》所规定的从小学中高年级至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平均4课时。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状态。</P><P>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P><P>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P><P>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体验</P><P>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P><P>  3、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P><P>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P><P>  4、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P><P>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P><P>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规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P><P>  1、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P><P>  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应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切入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机整体,必须遵循拥有内在联系的线索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组织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P><P>  (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P><P>  学生应将自己融入大自然,自然探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的问题的研究,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能源研究、环境生命科学等。</P><P>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P><P>  学生要处理好同他人、同社会的关系,要重视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社会问题研究是中小学课题研究学习的基本内容。它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的经济问题(证券与股票、产业结构研究等)社会政治(政府的职能、经济探讨、民主制度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探究、个人和群体与制度的探究等领域。</P><P>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P><P>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指学生应对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其中生活学习是中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领域之一 ,具体的问题有生活技能(家庭理财、家庭投资、家庭生活文化设计等)、生活科技(服装设计、居室装修、建筑设计等)、怎样学习(学习方法的探讨|等)。</P><P>  2、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P><P>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P><P>  (1)研究性学习</P><P>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等方面的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P><P>  基于课题探究的学习,其核心的活动是课题研究,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观察、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研究性学习是基于课题探究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是课题研究,它包括人与自然问题的课题研究、人与社会问题的课题研究和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中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可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做深度探究。</P><P>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P><P>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景,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趋于完善。</P><P>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参与社会生活领域的有效途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际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社会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学生亲身参与和经历社会领域的生活活动。</P><P>  (3)劳动与技术教育</P><P>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亲身参与和经历劳动过程,进行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以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P><P>  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该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对学生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客观要求。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生在一般的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通过操作一定的设备和工具,以发展劳动技能,掌握一般的现代技术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它包括劳动实践、技术实践学习等方面。</P><P>  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选择原则</P><P>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是由每一所学校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而确定的,学校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P><P>  (1)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P><P>  (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P><P>  (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P><P>  (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P><P>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P><P>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在实施中要注意以下问题:</P><P>  1、需要遵循的原则</P><P>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P><P>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形成学校特色的关键)</P><P>  (3)灵活处理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的关系(安排弹性课时制)</P><P>  (4)适当处理整合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关系(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融合)</P><P>  (5)适时处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有机整合的关系(把信息技术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之中)</P><P>  2、综合实践活动内部的关系</P><P>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这三个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这三个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除上述领域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的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以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P><P>  3、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P><P>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联系:一是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二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三是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一同进行。</P><P>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P><P>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建立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坚决反对通过传统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要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要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在评价方式上也可多种多样,如“档案袋评价(学生研究的札记)”、“协商性评价(教师与学生协商)”是被认为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P><P>  </P><P>  五、我们应做的准备</P><P>  </P><P>  最近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新的课程现在推行不合时宜,中小学校长的素质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尚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推行新课程是以后的事情。实际上新的课程,如中学语文、政治学科的课程已于2000年开始试用;“研究性学习”也于2000年由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纳入必修课当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的试验将在今年9月在国家实验区进行实验,2004年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因此,我们的校长、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给我们的课程改革送来了和煦的春风,带来了绝好的机遇,描绘了美好的前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促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准备:</P><P>  (一)认清基础</P><P>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要求来说,一些学校目前是一张白纸。校本课程是零;教学改革还需深化;评价体系尚未建全;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已于2000年开始实行,可不少学校到现在还未启动。中学语文、政治学科虽然现在使用的是新课程的教材,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用老方法在“教”。基于这样的基础,和先进地区竞争,一些学校在未竞争前就已经输给了人家。</P><P>  (二)提高认识</P><P>  21 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关注人(学生)的发展,为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课程是改革的核心;只有搞好课程改革,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地方特点、适应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P><P>  (三)抓住机遇 </P><P>  为缩小于先进地区的差距,争取赶上并超过他们,我们要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绝好的机遇 。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落实工作,就是抓住了机遇。抓住这个机遇:能转变一些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观念: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能提高教师队伍的适应能力;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能推出一批名校,成就一批名师。</P><P>  (四)做好准备</P><P>  准备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P><P>  1、成立相关组织</P><P>  (1)成立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P><P>  (2)成立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指导审查小组</P><P>  (3)各学校成立课程委员会</P><P>  2、开全规定课程</P><P>  依据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开齐开全规定的课程。不让我们的育人工作有缺失,不让我们的学生有缺憾。</P><P>  3、大力搞好宣传</P><P>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让学生、家庭、社会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P><P>  4、切实抓好培训</P><P>  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师资培训:一是编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资料》,供中小学教师学习;二是对中小学校长、教导处主任、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分期分批培训;三是派员到师范大学进修;四是安排热情于改革的人员赴先进的地区、学校参观学习。五是教师进修学院(校)要开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P><P>  5、开展试点工作</P><P>  要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开展试点工作。每个学段选择3——5编写校本课程处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采取全部学科和单一学科相结合实验的做法。使试点学校尽快形成自己才特色。</P><P>  我国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将有待于我们去开发;我国的师资队伍非常有力,定能够去创造新的辉煌;我国的中小学生创新勤奋,可望成为国际性的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中国教育灿烂的明天,将在我们手中诞生!</P><P>



原作者:不详
来 源:网上搜集
共有2310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