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体育健康课中学生不良心理的分析与调适

[日期:2009-11-02] 来源:  作者:靳洪滨 [字体: ]

体育健康课中学生不良心理的分析与调适

单位:山东省曲阜市书院街道办事处中心中学  

姓名:靳洪滨

邮编:273100

[摘要]本文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出发,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探索运用创新性教学形式和方法,通过各种方法纠正治疗学生不良心理,以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积极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健康身心的自我锻炼方法,为社会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身心健康  创新性教学 形式和方法  全面发展  诊断治疗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什么是健康,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他们对于“健康”的理解很片面。真正的健康应该是符合健康三维观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新一轮课改正是伴随着体育功能趋于多元化而应运而生的,新课标下的学校体育由强调传统的体育教学观转化为身心协调发展的多维健康观,新课标的启动实施,促使广大体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审视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作用,尤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思考如何诊断治疗学生不良心理,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越来越重要。

一、青少年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分析

(一)叛逆心理重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智慧、长知识、立志向,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阶段。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来看,青少年的成熟感是从生理成熟,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形成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生理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不平衡的。在这个过渡期,这三方面的成长既有前一个发展阶段尚未完全转变的特点,又有新的心理发展阶段尚未稳定下来的特点,这些新旧特点的矛盾是交叉的重叠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各种心理矛盾复杂交错,多种矛盾冲突得不到切实解决,必然导致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的产生。

(二)人际交往窄

在学校中确立了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就会有正常的交往,共同愉快的去完成学习或其他任务,就能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品质;否则就会出现相反的局面,如不善于交往,漠视群体利益及只逞性妄为的人。在师生关系中,学生一旦认为自己处在教师说漠视或厌弃的地位,就易产生自卑感,灰心泄气,对得宠着的妒意,甚至会畏避老师,采取对抗或阳奉阴违的态度与行动。在班级中也存在着许多关系,但个体表现与教师要求或同学意愿产生矛盾时,个体就容易产生内心的矛盾冲突。

(三)适应能力差

适应能力高低影响着中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自我表现,通过对部分中学生相关问卷的调查显示,低年级学生心理问题较高年级学生突出。原因在于:一是绝大部分低年级学生为独生子女,自幼受到长辈溺爱,生活上缺少自理经验,一旦离开父母遇到实际问题就会感到迷惘。二是,考入重点中学,他们一般是原来学校的尖子生,自幼生活在各方面的赞扬声中,形成了他对荣誉有一种强烈的追求欲,一旦这种欲望未能达到满足时,就会觉得心里不平衡、泄气、精神上非常压抑。从而对教师疏远,对同学冷漠。三是考试及综合评定成绩不够评“三好生”条件时,导致情绪低落,悲观失望。

(四)耐挫力差

耐挫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情境时,能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体经得起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人对挫折的忍受力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神经类型的特点、生理的条件、个人过去的挫折经验及对挫折的主观评价等。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练习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碰到很多困难,使学生的体育学习目标难以实现。中学生在此挫折情境中,会变得意志消沉、失去自信,不再追求更高的目标。另外,家庭经济困难或突发不幸事件,常使学生遭受难以承受的精神打击。若这些学生耐挫力差,便会出现情绪低落,心理狭隘,计较个人得失等不良心理问题。

(五)外来压力大

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引起社会、学校、家庭整个环境都较为压抑,使人的压力也随之加大。从而导致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要求加大,使学生无意间对自己设定了一个高目标。而当这一高目标无法实现时,往往使学生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压抑,从而导致疲劳过度、睡眠不良、注意力分散,又无能为力等不良情绪,最终失去信心乃至把自己与现实隔离,甚至出现厌学情况。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自己家庭出身、学习成绩等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产生较为强烈的自卑心理。通过交谈了解到,由于目前学生课程多,学习时间紧,睡眠不足,特别是临近考试阶段表现更为明显,生理、心理负荷加大,致使大脑过度疲劳,大脑皮层机能下降,引起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受羁,导致学习效果差、成绩下降,从而引起学生紧张、焦虑、神经衰弱等消极情绪。

二、教学中不良心理的分析和调适方法

(一)加强对健康的认识,全面理解健康,重视心理健康。
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身体健康了,心理才会健康;反之,心理健康了,身体才会健康。也就是说,人的身体影响着心理健康。比如说一个人患了严重疾病,如果是癌症,你说他的心理怎么会健康,他的情绪怎么会稳定,他的信心怎么会坚定!反过来讲,人的心理也影响着身体健康。例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有这样的描写,说她看到花开的时候,想到花落的情景;看到亲人的团聚的时候,想到离别的情景;碰到不顺心的时候,更是以泪洗面。林黛玉最后死于忧郁造成的肺病。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改革教法。
我以往的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的不少运动技术是学生在学校毕业以后就根本没有用的东西,甚至一辈子都不会用它。我们可以设想,有谁会在业余时间或节假日拿着跳高架或几个跨栏架或取上一个铅球,到体育场去跳高、跨栏或推铅球!如果有的话,人家可能会想这个人是不是脑子有毛病。所以,像这一类的技术我们的学生学了用处不大。当然可能有老师这样讲,铅球最起码对提高学生的力量和协调性有很大作用。不错,但是提高学生力量和协调性的内容和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并不是说不要学生学习铅球,主要是它的有效价值和它的意义比其他有些项目要小的多。另外我们再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铅球教学。第一,在课堂上练习铅球,由于要注意它的安全性,一般排着队依次投掷。一堂课一个学生可能有3——4次机会,根本起不到增强体质的作用。第二,学生对练习铅球没有什么兴趣,因为这项运动及其练习都很呆板,学生体验不到什么运动的乐趣。这里面唯一的乐趣恐怕是类似第一次推了6米,第二次推了6.5米的乐趣。单凭这一点也是激发不了学生兴趣的。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更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是老师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以往因为我们坚持的是一种竞技性运动的教学观念,所以什么项目都学,不管它有意义还是没意义,不管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这项运动是否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特别是在内容的选择和练习的方法上很少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的许多内容远离学生现在的生活经验,更是脱离将来学生的生活需要。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方面,就是我们体育教师现在讲不出多少通过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这是由于我们以往“重动作技术,轻心理健康”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改革教法。
三)加强兴趣练习,满足个体需要。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扮演好各种角色,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体育教师要做好调查,让学生以表格形式或其他方式填报自己喜爱的项目。
其次,教师按照学生填报项目进行合理分组,选出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并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及各小组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 体育教师根据分组及课时要求做好计划、备好课。每节课除了学习新课、了解有关知识之外,还可分配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项去练习,以满足个体需要,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第四,体育教师应充分备课,加强学习,合理安排场地器材,注重对小组长的培养,加强安全教育,注意保护和帮助,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
另外,器材的配备采用学校配备、教师自制和学生自备相结合的方法。

第五、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他不受课堂教学中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活动由可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所涉及的人、事、物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的好的同学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做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信心提高了,体质增强了,从思想上重视体育锻炼了,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所以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全面了解学生,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既要“育体”又要“育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22-246

(2)       丁雪瑟,高潮.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体育科学,1998.2

(3)       杨勇,李翠霞.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3.4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002.5

(5)       陈建嘉《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 武汉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月第一版20047月第13次印刷

(7)       孙爱霞《小学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研究》中国学校体育 2002.1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文武斌111 | 阅读:
相关新闻       体育  分析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